据报道: 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新近入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作表率。其实,在黄河西岸的古莘大地上,也有一位于2015年,7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人——王俊法。
“七一”前夕,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透爽了人们的心情,炎炎夏日暂时停下喧嚣的脚步。笔者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合阳县雅静园小区老人家中。
——不忘初心,坚持信仰
耄耋之年的王俊法,国字脸,双眼清澈有神。刚开始,老人还像腼腆的小孩子一样拘谨,低着头用手不停的搓着裤子。当问及入党细节,他顿时像变了一个人,激动得连皱纹也舒展开了,细细地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还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着,好像在他的体内,蕴藏着无尽的激情。
年轻时,因为家庭成分被错划等原因,王老没能顺利加入党组织,但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党的热爱,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在78岁那年,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
“入党是因为我信任党,感恩党,我们党是伟大的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2018年除夕夜,我组织家族二十多个人一起唱国歌,教育子孙后代要时刻谨记党的恩情,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亏了党。”王老的话给我们上了一堂特别有意义的党课。
——党徽挂胸前,更要刻心里
“您每天都戴着党徽?”
他低头,看了看别在T恤上的党徽,“我要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作用,不但要把党徽挂在胸前更要刻在心里,才能挺起腰杆说我是党员,”王老用真诚朴实的话语表达着自己的心声,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爱党情怀。
据王老家的保姆介绍:王老把党的事比自家的事还上心,每次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党员志愿者活动他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还经常把自家的水壶、杯子、小凳子拿去,无偿提供给党员们开展活动。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王老入党三年来,每天坚持读书看报、记笔记,从未间断过一天,已抄录80多万字整整18个笔记本的学习笔记。
儿子给他把《梁家河》拿回家,他用了足足一天时间把整本书读完。“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习近平带领村民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那种不畏艰苦的精神感动了我,他确实是为民办实事,习总的成长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王老手中拿着《梁家河》激动地说。
他不但自己学习,还影响周围的人一起跟着学习。“王老心地善良,还经常为我讲国家大事。尽管我没有文化,现在利用空闲时间也跟着看报学习,《梁家河》这本书我也看完了。”保姆欣喜地告诉我们。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2016年王老转为正式党员,并当选为雅静园小区党支部书记,他每月25日都要组织支部党员学习,分享一些近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新闻。
他一直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为这家姻缘牵线搭桥,就是为那家找工作,大家的事他一点也不含糊。
王老还有一种特别的固执,那就是帮人帮到底。
听他儿子说:“好几次父亲打电话问路,都是路人问路,他自己不知道怎么走,专门打电话把路问清楚后,然后再骑着电动三轮把人送到目的地。”有人问他,做这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他总是笑着说,这是一个党员应该做的,我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
——八字家训,传承百年
王老家的八字家训“履中 蹈和 周规 折矩”,已有百余年历史,训诫和影响了王家六代人,他们家先后被评为合阳县、渭南市最美家庭和文明家庭。
“家训前四个字出自《汉书》,教诲子孙奉行中庸,与人为善;后四个字出自《礼记》,教诲子孙规矩周全,执行规矩不打折扣。”王老自豪地说:“家训能彰显一个家族的品位,也能帮助后代树立正确的三观,我们子孙21人中17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王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记忆深刻,随口就来,只字不差。
王俊法用自己朴实的言行,时刻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履行着使命职责。与大多数优秀共产党员一样,他始终坚守着心中那座“高地”,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