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持续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紧盯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精准执纪”护航精准扶贫。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开消息,仅广东、山西、宁夏、甘肃4省区有超过2000人因在扶贫领域违纪被处理或处分。(人民网)
央广网策划推出《习近平治国理政“100句话”》专栏中,习近平总书记原话讲到:“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的确,跟赤裸裸的贪污、受贿等“主流”腐败现象相比,扶贫领域的“微腐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不太能够吸引民众眼球,不是明目张胆贪污受贿、索贿,吃拿卡要,民众的心理承载能力显然也小得多。但是仔细一想,这种“微腐败”不过是“大雁”与“麻雀”的关系,实则“权力打秋风”,有著巨大的杀伤力,千万不可小觑。
扶贫资金和物资,是贫困人口的保命钱,是奔小康的希望,理应一分一厘都不能伸手,半星半点都不能侵占。但一些人,就是遏制不了贪念,管不住贪欲,花歪心思动歪脑筋。唯有严抓厉打“微腐败”,才能肃清扶贫环境,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再别让“微腐败”给精准扶贫添堵。
要强化扶贫腐败关键环节的监督。扶贫开发贵在精准,监督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强化扶贫腐败关键环节的监督,才能让扶贫工作阳光作业。只有扶贫开发到哪里,强农惠农支资资金发放到哪里,相关的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实现全覆盖的精准监督。除了加大对精准扶贫的专项监督外,还必须从制度上健全监督网络。必须从加强集中整治和预防工作抓起,给扶贫领域拉响警笛、扯上警戒线、安上“防火墙”,使资金和政策发挥作用。
要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严查基层贪腐,必须让执纪监督问责真正下沉到基层一线。执行纪律是预防和打击扶贫领域腐败工作中必须要补上的一个短板,每一笔资金和每一项政策落实后,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都要及时跟进,发现和纠正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对违纪违法者依法进行惩处。强化问责,把责任一级一级压实。坚决遏制扶贫领域腐败现象的继续蔓延,要坚决拔除腐败这样“恶瘤”。不断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把扶贫腐败扼杀在思想萌芽状态。
坚持“零容忍”精准查办。对于“微腐败”,必须坚持零容忍。扶贫领域频现“微腐败”不除,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也难以打通。加强监督和执纪的基础上,更需坚持“零容忍”,认真落实问责,对扶贫腐败问题一经发现,必须追查到底,精准问责。特别对扶贫开发领域发生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滋长蔓延的部门和单位要实行“一案双查”,确保群众的“保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