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敢对庸官说不
时间:2016-08-08 14:08:06 来源: 作者:刘锦
“上面管得严,处处是红线;群众盯得死,见风就是雨。”“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我省部分党员干部工作起来“畏首畏尾”“提心吊胆”,工作中出现情绪怠惰、“不做事就不会犯错”的消极心理,干事创业积极性下降,“混”“熬”“怕”的心态出现苗头。
长期以来,我们的干部管理“潜规则”,就是无过错者不会丢官。一个人一旦当上了干部,即使毫无领导能力、长期碌碌无为,但只要不犯大错、不因违法犯罪受到党纪政纪和法律的制裁,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通过考核,官照做,“俸禄”照领。由于在制度设计上对“治庸”缺乏刚性措施,“作风病”“机关病”“衙门病”等与“庸”有关的疑难杂症在一些地方与单位频发。
“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尽其责”,从古至今,各行各业,“有为”都是从业者基本的工作态度、工作素养和工作追求。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党员干部更应该摒弃四平八稳,牢固树立“为官有为”信念,为人民、为社会树立“有为”标杆。无论是感叹“为官不易”,还是专注于“为官不为”,都反映出这些干部对改进作风、反贪肃纪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不难发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因为“不作为”“缓作为”及“庸官懒政”导致的。现实生活中,群众对那些“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视百姓疾苦于度外,置民众呼声于罔闻,办事一拖再拖,浑浑噩噩守摊子、混日子的“庸官”们,可谓深恶痛绝。
陕西正处于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节点。部分干部出现的这种消极心态,影响到地方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怎么办?陕西经济社会事业要发展,干部队伍中绝不能允许这种懒官、庸官、“太平官”的存在。让庸官们不仅丢面子而且失位子,那些庸官才可望绝迹、官场才可能风清气正。
鉴于此,我省出台激励、容错、能上能下的“三项机制”,特别是“能上能下”的机制,向“为官不为”和“庸官懒政”亮剑,把好不选庸官的尺度,扬起抽打庸官的鞭子,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让为官不为者给干事创业者让位,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事创业环境。
党员干部要坚决向“庸官懒政”说“不”。为官虽不易但也要有所为,要摆正位置,端正姿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时刻将公仆情怀、为民服务宗旨内化于心,把为老百姓谋福利外化于行,努力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民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