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引领发展的核心资源。当前,咸阳市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提速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构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工作机制,贯通“引人才、育主体、搭平台、优环境、落成果”,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聚力教育强基。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优化学科设置,支持在咸高校推进省级“双高计划”。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全国“双高”院校,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在中小学设立科学副校长,开好科学、实验课,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强化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培育。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开放型产教融合城市品牌。
聚力引才用才。开展紧缺人才精准引进行动,加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持续建强“科技顾问、科技大使、技术经理人、科技特派员”四支队伍,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探索建立育人用人新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兴咸人才”计划,持续办好“人才兴咸”大会,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加速聚集高层次人才。
聚力主体培育。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梯度培育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创主体。开展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聚力平台赋能。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试验示范区,促进“以点带区”“以区带面”协同发展。加快咸—兴—武科创走廊建设,布局高能级研发平台,健全校地协同创新机制,分类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开发区运营管理模式,促进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战场,推进新型工业化主阵地。
聚力生态优化。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营造浓厚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氛围,总结推广可复制经验做法,营造尊重人才、创新发展氛围。
聚力成果转化。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支持“三项改革”在高校落地落实,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加快科技成果中试放大和验证熟化。畅通技术转移转化路径,常态化开展路演活动,加速科技成果来咸转移转化。持续提升全域创新能力,推动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指标争先进位,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